塑料大棚是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的大型保護地設施。面積667平方米左右,多為竹木結構,以竹竿為拱桿,靠很多立柱支撐,大棚的穩固性較好,但是立柱多,不便于作業。后開始發展懸梁吊柱大栩,減少了2/3一3/4立柱,用小吊柱代替大部分立柱,但是建材的截面較大,遮光仍比較多。
進人70年代,塑料大棚曾一度向大型化發展。采用鋼管骨架,建造聯棟大棚,很多地區建成6670平方米聯棟大棚。生產實踐發現.大型聯棟大棚早春遇到降雪天氣,排雪困難,進人夏季放風成問題.溫度降不下來,實用性很差,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已不再發展,已建成的也逐漸拆除或改建。以后北方廣大地區新建大栩面積多為667平方米左右;南方的塑料大棚跨度較小,多在6米左右,面積200平方米較多,近年也開始向667平方米左右的面積發展。
竹木結構大栩最大的特點是造價低,一次性投資較少,當年建棚可以當年見效。但是每年需要維修,特別是立柱埋在土中,兩年柱腳就要腐爛,更換比較費工。鋼管骨架無柱大棚一次建成多年使用,不需維修,按折舊計算造價并不高,但是一次性投資較大,所以到現在所占比例還很小。
為了解決立柱腐爛問題,普遍用預制水泥柱代替木桿立柱。
從發展方向來看,將來會向鋼管骨架無柱大棚方向發展。